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07-22 01:04:33] 来源:http://www.dxs56.com 高等教育论文 阅读:8691次
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危机干预理论,从大********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的原因,阐明大学生理智型自杀行为产生的几个阶段,并为有效预防大学自杀行为提出危机干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理智型自杀 分阶段干预
有数据显示,20xx年大********案件是27起;20xx年为68起;20xx年为116起;20xx年为130起。大********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在全国23个省份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事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20xx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20xx年华南农大10天内发生自杀事件四起,大********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将20xx年称为“中国大********年”[3],生命是不可逆的,大********给家庭带来灾难,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给国家造成损失。根据自杀过程可将大********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4],有资料显示,93%的大********属理智型自杀[5],这种类型的自杀有目的性、计划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研究理智型自杀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危机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大********行为的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行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心理上的严重困境, 当大学生遭遇到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陷于焦虑、抑郁, 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危机的形成过程是个体经历了一系列有规律可循的阶段最终进入危机状态。个体面临着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在这种情况下不安感开始产生,是危机产生的初始阶段。随着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个体会动用紧急手段来应付面临的威胁。
如果在某个时刻出现了诱发因素,可能将个体推入到危机阶段,危机阶段一般不会超过2个月,一般来说,危机阶段个体感到巨大的痛苦,有强烈的求助愿望,但是,有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除痛苦,即使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也不能有效改变,而是继续采用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则采用自杀行为来解除心理危机[6]。
二、大学生理智型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 www.dxs56.com
(一)个体原因。个体方面的原因是导致个体自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人格障碍、人格缺陷、生理疾患、消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1、人格障碍。自杀与人格障碍关系密切,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他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诱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抑郁、悲观等。
2、人格缺陷。它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者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很多,诸如自卑、羞怯、紧张、焦虑、意志薄弱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它们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活动效率,给人生蒙上阴暗色彩。
3、生理疾患。据调查在自杀的人群中有6.6%的自杀者是由于长期受病魔折磨导致的[7],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比例,笔者在对一个自杀未遂者进行危机干预时知道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患有前列腺炎,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很难治好,得了这种病,不会有后代,因此,让他很绝望,而走向了自杀。
4、消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总感觉“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歇了,处于动机真空,如果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就会沉迷于网络、娱乐等,消极的生活方式会使人变得低迷、浑浑噩噩,从而产生轻生念头甚至自杀。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形成极为重要,可以说大********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在与许多自杀未遂者的沟通中可以了解到,自杀者的自杀行为都与家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在的家庭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家长是家庭的统治者和权威,子女的自由与权利十分有限,生活压抑;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使许多孩子形成了高傲、依赖、自我中心,经不起挫折等特点。这两种教育模式,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如果来到大学里,在生活、学习、感情等方面遇到压力,就会唤醒早年的创伤,产生消极的心态,采取某些过激的行为,最后陷入绝望状态。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校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习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为了获得好成绩,学生失去了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指标,为了取得好成绩,学校不得不给学生、老师、家长施压,学生无疑成了压力的中心。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只有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记忆性学习, 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只觉得自己在为学校、为老师、为家长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一旦考取了大学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8]。某高校对20xx级学生的学习问题作了调查,选择“记忆力减退”的同学有1221人,占46.6%;选择“思想不集中”的同学有1209人,占46.2%;选择“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同学有303人,占11.6%。不少同学在大学期间因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慢慢陷入了悲观、厌世状态。 www.dxs56.com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多面临着多重选择,选择的多样性在带来更多、更大的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同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个体角色混乱,他们只有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但在比较过程往往倾向于横向比较,而使自己产生了不平衡感、自卑感、绝望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甚至轻生行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信奉“人既有生的权利,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社会责任感差,只考虑自我,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受这种观念影响的轻生行为根本原因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9]
另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也是造成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原因。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那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危机干预。
- 上一篇:加强高校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相关文章:
- 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 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理智型自杀的分阶段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