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傻瓜
-
[10-15 17:01:36] 来源:http://www.dxs56.com 销售激励 阅读:8934次
转载注明出处: www.dxs56.com www.dxs56.com
这种现象在行为科学中叫作赌场赢利效应,指人们对待赌博赚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赌博或外快得来的钱往往敢于冒风险,消费起来大手大脚;对工作赚得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他们没有把这个账户中的钱跟工作挣来的钱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因此在消费这笔钱的时候,赌博账户中的钱更容易花在赌博上或挥霍掉。这也是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有钱的道理。
此外,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政府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
在内需不足的时候,政府需要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减少税收是比较易行而有效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是调低税率,比如告诉纳税人,今年的税率由25%下降到20%;第二是税收返还,即纳税人按原定的25%税率纳税,但是在征税以后,政府再按一定比例比如5%将税金退还给纳税人;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相似,纳税人按原定的25%税率纳税,在征税后的一段时间之后,政府以财政节余为名给纳税人一笔钱,其数量就相当于5%的税金,但并不直接告诉纳税人这笔钱与税收的关系。这三种方式在征得的税收金额上是等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所起的作用却大为不同,想想看哪一种方式更有效呢?
答案是第三种。事实上,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三种不同的减税方式的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不同的效果。
就第一种方式而言,采取减税政策,看起来在手续上要较之退税和给钱政策更方便,但是尽管税率降低了,人们为此付出的税收减少了,但是人们依然把少缴的税收放在自己的“血汗钱”账户,人们还是不舍得花,因此消费不会因此而有大的提高。然而,对于第三种给钱的方式,先期上缴了与以往相同数量的税金,掏出去的这笔税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心理账户了,而之后政府给了一笔与税收无关的钱,人们自然也不会把它纳入“血汗钱”账户,而更像是一笔从天而降的外快,于是人们更倾向于用这笔政府给的钱去消费。
而第二种退税的方式促进消费的效果就介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方式中间。显然,对于政府来说,给钱政策比减税政策达到的效果要好。遗憾的是,大多数政府顾问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对于完全理性的人而言,既然这三种方式最后要交的税收是一样的,即都为20%,那么这三种方式对纳税人的作用也应该是完全等价的,既然如此,当然选择最容易操作的第一种减税的方式了。但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政府减少了财政收入,刺激消费却作用不大。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拿了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有一笔比较小的收入的时候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人们不仅把不同来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有时候属于同种收入的一大笔钱和一小笔钱也会被分开看待,分开消费。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
举个例子,在读大学的时候,正常的傻瓜曾经给别人当家教赚点零花钱,每次两小时的家教结束后学生都会付给他50元钱的报酬。每次挣得的50元钱就从来没有进过他的抽屉,他放在口袋里,潇洒地坐出租车、去餐馆吃饭、或者去商店买衣服。一学期10次课挣得的500元不知不觉就被花得精光。后来又一回他给另一个学生做家教,对方要求连续强化的授课,2个星期后把报酬500元一次性的支付给他。结果一次性的拿到这500元钱后他一分也没舍得花,而是把它们完完整整地存入了银行账户中。原因是他把这两种奖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把50元归入零花的小收入账户,而把500元归入储蓄的大收入账户,对待500元的每一元钱比50元里的每一元钱更加认真和谨慎。结果是多拿了钱反而花得更少了。
转载注明出处: www.dxs56.com www.dxs56.com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3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兰兹伯格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西德政府的赔款后的消费问题。这笔抚恤金虽然远不能弥补纳粹暴行给他们带来的创伤,但是这些钱在他们心中还是被看成是意外的收入。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额各不相同,有的人获得的赔款多达他们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赔款大约是年收入的7%。兰兹伯格教授发现接受赔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费率为0.23,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收到的1元抚恤金,其中有0.23元是被花掉的,而将剩下的存起来。而获赔款少的家庭,他们的平均消费率竟达2.00,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收到1元抚恤金,不仅把它全部花掉,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存款中再拿出1元贴进去消费,看来这多得的抚恤金使得他们把自己的钱也贴进去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的心理账户特征。
了解了正常人的这一特点,也可以让其为我们所用。对政府来说,如果要刺激消费,也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发奖金的时候以若干次小金额的形式发放,这样一来,较之一次性大额奖金,人们更愿意将这些小钱投到日常的消费中,而不是把它们存起来。
如何做出理性决策?
如果你想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的话,你应该明白,钱是没有记忆的,不应该将同样的钱人为地打上不同的记号,而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大小的收入一视同仁。你可以采用换位法,换个角度看问题,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和原来一致。
一个10元等于两个5元吗?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它们对你来说可能就不是数值上等价那么简单了。虽然事实上它们的确是而且应该是等价的,但就是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影响,使得你对它们的认识和态度就会有所不同。如何才能改进和避免类似的欠理性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