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怎么样
-
[10-15 19:44:20] 来源:http://www.dxs56.com 高校网址大全 阅读:8473次
北华大学怎么样
北华大学简介
概况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馆藏图书272万册。有各类在籍生35 034人,其中本科生19958人,研究生1011人,留学生495人,学校2006年被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优秀”院校。 拥有30个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
学校景色图集一(20张)、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交通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
学校景色图集二(20张)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1个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 南校校门、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38个硕士学位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临床医学硕士、教育学硕士),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6个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重点实验室(森林与生态环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力量 至2009年10月末,师资队伍总量达到1531人,其中教授248人,副教授510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首 北校区三教席教授1人,省主讲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9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校教学名师11人,校学科带头人65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7人。科研实力 学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南校区体育场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贡献率。近三年,教师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项,承担省、部级项目99项,承担市(厅局)级科研项目210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4项,校管项目466项。已通过国家、省、市(厅局)鉴定的科研成果124项,其中结论为国际先进的5项,国内领先的29项,国内先进的48项;获得省、市(厅局)科研成果奖183项,国家专利13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977篇;出版教材、着作232部。教师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30项(省31项);在近两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景广场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和获省级一等奖以上成果数居省属高校之首。国际交流 学校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家的37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合校以来,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190余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学校与国外姊妹院校及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先后开展本科2+2中韩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2中日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本科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东校区宿舍项目;中美MBA1+1硕士学位项目。向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派遣各类留学生近600人。2006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7年学校与韩国江原大学校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汇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学校建设 学校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原四校半个世纪办学积淀的底蕴,特别是经过组建以来的建设发展,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层次日益齐全,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设备、设 北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施条件初具规模,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当前,全校师生正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为把北华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历史沿革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1952年8月迁 吉林师范学院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到1999年,吉林师范学院已建成一所学科比较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高师院校。吉林医学院的前身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 吉林医学院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至1999年,吉林医学院已成为吉林地区医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4万人,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吉林林学院的前身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在吉林林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 吉林林学院市江南,1958年3月,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更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至1999年,吉林林学院已成为全省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工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始建成于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1935年,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改名为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至1999年,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79年历史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电专的校友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