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07-22 01:10:26] 来源:http://www.dxs56.com 宏观经济论文 阅读:8434次
当然,国有企业进行战略布局的调整,以后将逐步地从中小企业中退出,其资本有机构成将会提高,因此,比中小型的个私企业人均相应地多贷到款,也可能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个私经济人均贷款额太低,其贷款总量与国企和集体企业相比,实在是太少。
分析到这里,需要考虑银行的功能,银行作为企业,有自己的目标。但是,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有它的功能。银行是干什么的,货币政策是干什么的?如果说是促进经济增长,则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没有贷到应该得到的款项;如果说是促进就业,中国未来的就业大部分需要中小企业解决,而中小个私企业可以看出基本上贷不到款www.dxs56.com;如果说是稳定物价,则现在物价连年下降,不需要银行控制贷款,而是需要把款贷出去。可以说,这几年虽然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在化解金融风险、减少亏损、增加盈利、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就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方面看,作用逐年在弱化。
自1998年以来,我们连续八次降低利息水平,开征了利息税,实行了存款实名制,同时操作了一定规模的公开市场业务,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可以说所用西方总量式的货币政策方式、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贷存比率还是持续下降呢?
亚洲金融风暴后,我们对银行贷款的限制增加,监督的力度加大,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实行了贷款负责制等,这对控制金融风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四大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还明显有着官办和国有的特征,使得过去随意放款被禁止后,去积极地找效益好的贷款项目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导致大量的存款不能被贷出去,使贷存比率越来越低。 www.dxs56.com
金融体制改革和风险防范体现在结构调整和控制权上收上,而结构调整使得一些县域没有了银行,控制权上收则使面对企业第一线的信贷员和直面企业的银行的贷款决定权受到限制,小额贷款的审批更加困难。经济发展向市场经济转变,所有制结构向非公有制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向中小企业变动;但是,银行在反向变动,控制风险的结构调整和审批权上收,一是国有特征基本上没有改变,二是纵向的、计划经济的、为大企业服务的特征更加突出。这样的银行体制和控制方式与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格格不入,这也就是中小企业贷不到款的根本原因。
鉴于传统总量性货币政策在中国实施的无效性,有的课题曾经提出让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进行货币政策创新,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建议。这种货币政策创新建议,是错误和不可行的。
(1)本来中国各商业银行中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不高,不良资产率也不低,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风险较高的资金运用,使银行体系的风险更大化。
(2)银行资金如果进入股市,将是最大的资金投资者,它的进入将股价拉高后,是与普通股民争利,还是自己让利。如果争利,将坑害广大的、分散的社会投资者;如果让利,让中小投资者出逃甚至得利,大量的不良股权将会由银行接手,使银行资产的质量更加恶化。
(3)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会导致股市的泡沫,一旦泡沫塌陷,将造成像日本银行中一样的更多的坏账和死账。
(4)中国股市上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效益大多都很差,许多企业的股票不适合于长线投资,并且其股票价值目前已经大大高于其未来许多年的收益价值,实际上已经是无利可图的投资;而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资产的收益又要求很高,银行资金不适合投资于中国目前的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 www.dxs56.com
另外,即使银行通过购买股票将货币放出去,扩大货币的供应量,得到资金的股民或者企业,能将其用于消费和投资吗?如果不用于消费和投资,而仍然用于二级市场的炒作,或者为了保险,将款存入银行,银行又贷不到加工工业和中小企业上,这样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和扩张消费是没有用处的。
20xx年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是,消费物价持续走低,与国内需求是不是有关。一部分学者认为无关。他们认为,物价走低与技术进步、改革旧体制和国际市场有关(注:邱晓华:《释疑经济增长悖论》,《中国经济时报》20xx年12月31日。)。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国内消费物价的不振,与每年大量的下岗和失业率逐年上升有关。从1996~20xx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减少就业6000多万人,除去退休的,放长假的、下岗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失业的、新进入劳动年龄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等等,无不影响着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实际上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而国内消费对增长的推动力减弱。
20xx年中的另一个争论是高速增长与股市低迷的悖论。一些学者认为,股市低迷,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应该有8%。其实,中国的股市由于高投机性,股指高低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关性较低,而与所谓的政策信息相关很高。
股市上前几年融到的资,许多没有投入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建筑材料、劳动和人力资本,而是投入股市去赚中小投资者的钱,对扩大投资需求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它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也不大。反过来说,经济增长速度高低,股市也不会相关变动,甚至经济增长走低时,如果短期投机资金进入很多,股市市值还会上涨。 www.dxs56.com
要使中国的投资、消费、物价、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看来光靠财政发行国债不行,靠目前的信贷格局不行,也不能依靠股市的涨跌,而是要想法刺激民间投资,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给国民经济增长形成强劲的推动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转型的框架性建议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有:快速的经济增长、满意的就业水平、稳定的物价、平衡和盈余的国际收支,特殊的还有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宏观经济的任务是克服紧缩,扩大需求,第一目标是增加就业,而且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密切相关,并不矛盾。问题在于,你是用政府为主的办法来扩大投资需求呢,还是以社会为主来扩大投资需求?未来许多年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关键是怎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消极防范和化解,还是积极防范和化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相关文章:
-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 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 ›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 对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