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07-22 01:10:26] 来源:http://www.dxs56.com 宏观经济论文 阅读:8434次
其次,再发行国债来扩大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也受到制约。从国外许多国家实行的财政政策看,它是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三五年就应当结束。然而,如果今年消费需求的增长不见增速,社会投资不能替代国债投资,物价仍然低迷,信贷放款仍然相对萎缩,发行国债的政策就不可能退出,这使得短期政策长期化了。
问题是即使我们继续实行发行国债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这种办法的边际作用也逐步下降。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国债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如果今后的几年里不大规模增发国债,国债的增长可能会趋于零,只能维持经济运行,而失去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到期的国债需要还本付息,到了还本付息的高峰年,每年发行国债的一半,甚至一半多都要用来还本付息;银行和居民所得的这部分还本付息收入,或者储蓄率很高,或者放贷困难。因而能用于扩大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国债收入比例下降。 www.dxs56.com
第三,常规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通过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需求,拉起物价水平后,社会投资进入,政府投资退出。而且,国债项目主要投资于非经营性的公共设施、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和能源、电力等基础工业,这些领域的特征是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主要是建筑安装、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增加短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长期来看,没有增加就业的持续性。
比如一条高速公路,在修筑时,需要很多工人,发放了许多工资,但是建成后,能增加的收费员、维修工人、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由于政府投资的性质,政府投资于竞争性企业的经营和体制风险太大,国债投资基本上不能投资于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这些领域又是容纳劳动力持续就业的最大场所。这也决定了为什么财政政策是短期的措施,它的目的是刺激社会投资,而如果是用财政政策长期替代社会投资来维持一个国家的总需求,将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策略。
我并没有批评这几年国家税制改革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意思,而且非常赞同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发行国债的办法来刺激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并改观1994年以前中央财政向地方借钱而危及中央权威(苏联解体前,财政方面就是中央向地方借款)的情况。
而且,也特别理解国家弥补社会保障缺口、科技教育、支付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成本、扶贫帮困各方面紧迫的资金需要。然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必须实事求是,也必须讲经济规律。目前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在扩大总需求和增加就业方面,有它的局限性和效用递减性,而税费太重则是社会投资不振、就业岗位缺乏、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www.dxs56.com
二、从增长和就业角度评价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手段是什么呢?从西方经济学上讲,是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但是,运用这些手段的假定前提是,银行是产权明晰的商业银行,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渠道是畅通的,这种情况下,用这样三种办法来扩大和减少货币的供应量。
从宏观经济流程来看,储蓄是供给,投资是需求,储蓄必须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才能使宏观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而储蓄转化为投资,从间接融资渠道看,就是银行中的存款能不能转化为贷款。我们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时,总是从M[,0]到M[,2]的多少看问题。实际的经济运行中,M[,1]和M[,2]是潜在需求能力,只有它转化为贷款时,才变成了有效需求;如果转化不成现实的需求,虽然它是银行中的存款货币,但它只代表储蓄,即仓库中、货架上的商品,是供给在银行中价值符号。
因此,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不能及时地贷出去,对于扩大投资需求是没有用处的。在中国以M[,1]和M[,2]的增加来论证没有通货紧缩,在理论上是一件尴尬的分析,如果M[,1]和M[,2]增长很快,但是实际经济运行中款贷不出去,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将会与实践大相径庭。本来是通货紧缩,物价负增长,他可以认为是没有紧缩,甚至他可能还会说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实际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关系,从金融角度看,最基本的还是存款与贷款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存款和贷款的关系也是既定的,即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机制和渠道是顺畅的。因此,可只考虑影响其基本关系的利率、准备金率和国债的吞吐。而除此之外,如果某种特殊的因素影响存款过多,贷款贷出去的较少,总需求必定要萎缩。如果这种萎缩是体制原因造成的,则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总量性的政策医治不了这种病症。我们从表2可以分析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比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www.dxs56.com
表2 金融机构贷存比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单位:%
附图
注:根据人民银行网、国家统计局网有关数据计算整理;物价20xx年及以前为零售商品物价上涨率,20xx和20xx年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失业率是根据有关文献、调研和物价低迷、贷存比萎缩相关推算;贷存比是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比存款总额。
银行资金与财政国债资金性质不同的是,它主要的投向是非公共性和非基础性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而这些产业的性质是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并且就业有持续性。因此,对于就业的增加,进而消费的增加,并使消费物价活跃起来,银行贷款资金持续和增长性的注入,至关重要。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存款比从1993年以来,是持续下降的。从1993和1994年的贷大于存,转变为1996年以后的存大于贷,而且到了20xx年时,贷款占存款的比率只有76.8%。
贷款总额比存款总额比率下降,伴随着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有限的贷款结构的变动在促进就业方面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来看1996年以来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短期贷款结构的变化与不同所有制职工人均短期贷款额的变化。
表3 公有和个私就业与各得贷款的情况
附图
注:上表中的贷款额是指短期贷款;公有经济就业是指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的职工人数,个私经济就业是指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就业的人数:数据以《中国统计摘要》(20xx)、中国人民银行网《报告与统计》的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公有经济从1996年以来减少了6440万个工作岗位,但短期贷款余额增加了10391亿元,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高于个私企业职工短期贷款的平均额20多倍。而个私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决了70%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70%以上的城镇再就业和70%以上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并且个私经济20xx年就业总量相当于国有集体经济就业总量的2/3,个私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占到了40%,但是能从银行贷到的短期贷款,只相当于国有和集体经济的2.3%。就平均起来看,20xx~20xx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平均贷款余额为6到7万元,而个私经济的职工平均贷款余额只有2500元。差别之大,实在是不公,实在是惊人。 www.dxs56.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相关文章:
-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 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 ›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 对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