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07-22 00:58:22] 来源:http://www.dxs56.com 基础教育论文 阅读:8666次
笔者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定影响人的协调发展。
所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不可顾此失彼,片面追求,孤立处之。当然,在不同学科教学当中,应有所侧重,就不同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其价值所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给了一线教师在课程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其知识学习这一目标维度的内涵在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多样化活动经验;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社交和合作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最基本、最核心的生存能力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指向学生更高远的志向,即对人类、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地球的责任感,同时也包括学生个人的兴趣、志向、梦想、人生目标、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方面。所以,广大教师应该就以上三维目标体系的不同指向,结合教学内容的价值追求,进行教育教学评价。 www.dxs56.com
问题三:用教材教就意味着不教教材吗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成为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其在教学中唯一“法定”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也就是说,教师应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前提下,“用教材”进行教学,而非简单的“教教材”。然而有些教师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时,有脱离教材的倾向。
案例: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
评析: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并不指在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指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素材。
然而,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甚至脱离文本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也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教材本身功能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再加上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一时难以适应。
新课程强调,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从新课程的初衷出发,“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学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教材。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合理利用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上述案例中提及的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处理教材时,应该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元价值,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www.dxs56.com
问题四:强调探究性学习是否就意味着接受式学习已经过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过程的发现性、研究性、体验性。这种变化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片面理解与强调这种方法将可能造成一种假象:即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探究才是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是上下结构,上面“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去掉“火”,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岁月的“岁”去掉“夕”,下面是碉堡的“碉”去掉“周”……
评析:这不禁使人反思,接受学习真的过时了吗探究学习纵然有许多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探究式教学方式。
着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新近对“授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学校教育中,传授相当子教,对应的是学。传授和学习、传授和接受是对应范畴,是一个活动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中小学教学中,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主要的呢不用说,讲授法是主要的。由于我国长期教学实践中讲授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并且弄成了“满堂灌”。今天的改革应该适当强调探究、发现学习,改变“唯一”的局面;同时改革、改善讲授法本身,克服“满堂灌”现象。但是,现在有一种说法: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进行学习。
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要作具体分析,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接受学习”这个概念是借鉴美国奥苏伯尔的研究成果,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而不能笼统说“接受学习”,因为一切学习都是(即)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它不能朝什么地方“改变”;第二,倡导探究、发现学习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分清主要、次要,像现在这样“改变……倡导”的句式,就似乎等量齐观,要平分秋色,甚至可能被误解为由一个“转轨”为另一个,取而代之;第三,把接受学习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相提并论,裹在一起,是没有准确反映实际的,因为语言意义接受学习完全可能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也就是“建构意义”的,……相反,探究、发现学习也可能是机械训练,这在实践中不乏其例,奥苏伯尔理论也验证了这一点。 www.dxs56.com
可以看出,由于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上述案例中的这类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一反常态,走向了极端;且没有把握住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将其泛化,难免有失偏颇。这就提醒广大教师在对待课程改革前后的一系列问题上,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及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选择适合于师生发展的方案,而不论它是新课程的理念还是“传统”的理念。
- 上一篇:浅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相关文章:
-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
- ›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困境和出路的思考
- ›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 ›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