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07-22 00:51:06] 来源:http://www.dxs56.com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阅读:8597次
(P=0.0107,0.0428,…,0.2888)
H[,m]=logN=2.0794 (N=8)
G[,ini]=H/H[,m]=0.8561
C=1-G[,ini]=0.1439
所以,基尼系数(G)是0.8561,分布均匀度(C)为0.1439。结果表明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八大地理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
3 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与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
3.1 与客源市场的不均衡指数和地理联系率
用不均衡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可以反映旅游区(点)分布(作为旅游目的地)与人口(作为客源市场)分布之间的均衡、配合程度。根据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合作,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国内旅游调查结果表明,20xx年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数为3.29亿人次,出游花费为678.56元/人次;农民国内旅游人次数为4.15亿人次,出游人均花费226.50元/人次。虽然从总值上看,农民旅游的人次多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4.37%,农民出游率为43.99%,我国的国内旅游仍然可以看作以城镇居民为主。因此,在本次中,仍把城镇作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现将《中国城市年鉴》[20](20xx)中667个城市的分省统计非农业人口数,分别设为P[,1],P[,2],…,P[,31],相对应各省中的4A级旅游区(点)的个数为N[,1],N[,2],…,N[,31],将分省人口数和旅游区(点)的个数换算成百分比,即:
P'[,i]=P[,i]/∑P[,i]×100% (3)
N'[,i]=N[,i]/∑N[,i]×100% (4)
P'[,i]为第i个省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百分比,N'[,i]为第i个省内国家4A级旅游区(点)数占187家旅游区(点)的百分比。根据不均衡指数定义: www.dxs56.com
I[,d]=1/100∑│N'[,i]-P'[,i]│(n=31) (5)
得到不均衡指数为0.4426。上,不均衡指数介于0到2之间,不均衡指数越大,表示区(点)分布的不均衡性越大,与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地域上分布的配合程度越低。
根据地理联系率定义:
G=100-1/2∑│N'[,i]-P'[,i]│(n=31) (6)
得到地理联系率为77.87。理论上地理联系率介于0-100之间,它与不均衡指数相反,越大则均衡度越高。
以上一组数据表明,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与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配合较高,反映了4A级旅游区(点)与客源市场(城市)之间的相距程度呈较高水平。
3.2 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与城市间的“廊道”
3.2.1 分析
旅游者的出游或发生空间位移,是受多种因素和制约的。李山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结构的中指出,这种制约因素“…从力学的角度可简单表述为客源地‘推力’(旅游者的‘出游力’)、目的地的‘拉力’(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阻力’(可达性)。
廊道(Corridor)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一(景观结构模式包括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这种模式为比较、判别空间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19]。该语言对于城乡规划师在规划设计、空间结构以及模型分析方法中是可以共通使用的。本研究中,主要该原理定量的研究城市与旅游区(点)之间的数目、空间关系。城市作为旅游区(点)的主要客源地,是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在此,客源地(O=Origin)主要指城市,目的地(D=Destination)是国家4A级旅游区(点)。从宏观角度看,城市和各个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而它们之间的要素可以抽角为线。城市作为对旅游活动的活化“激素”,可以视为“斑块”,国家4A级旅游区(点)作为城市旅游的活化对象,可视为“基质”,而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廊道”。通过定量“廊道”的长度,可以从中发现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与中等城市之间的距离关系,从而得到这些旅游区(点)在中等城市的地域空间上的分布。
“廊道”具有多种形式,如铁路、公路、航线、水路等。本研究中将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的交通距离,作为度量其空间结构的尺度,其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铁路、公路为主,有个别旅游区(点)使用水路(如重庆奉节、丰都、巫山小三峡等),计算时由海里折合为公里数。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 www.dxs56.com
附图
图1 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distance calculation betweennational 4A tour areas and the cities over 200 thousandspopulation
国家4A级旅游区(点)A和距其最邻近的各种规模的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C之间的距离为S[,1]+S[,2]。
我国的城市划分标准是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20-50万是“中等城市”,50-200万的为“大城市”,2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该标准中的城市人口是指行政区范围的人口,包括了城市中、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和非农人口。本研究中,针对国内主要出游客源为非农业人口,以及为了的简化,选择了302个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城市年鉴》(20xx)统计,1999年我国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共1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24个,50万人口以上的有49个,20万人口以上的有216个。
3.2.2 分析结果
在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本身位于2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城市的4A级旅游区(点)共有83个。具体分布如表2。
表2 位于不同等级城市中的4A级旅游区(点)的个数
Tab.2 numbers of the national 4A tour areas located indifferent city grades
城市规模(非农
业人口:万人) 20-50 50-100 100-200 200以上
4A级区
(点)的个数 16 16 15 36
根据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1997)对城市居民的出游空间进行的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其中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21]。因此可以认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约80%集中在距景点500公里以内的地区范围内。在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中,有9家(云南的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度假区、中科院林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林芝巴松措旅游区、甘肃的嘉峪关文物景区,青海的格尔木昆仑旅游区)在500公里范围内没有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因此,在本次统计中没有将其在内。
- 上一篇: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相关文章:
-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