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12-28 17:15:20] 来源:http://www.dxs56.com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阅读:8231次
(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 王兴艳/文) www.dxs56.com
氤氲江南,别样诗意
一场夜雨将我带入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阔梦境中来,少了些许江南的婉柔,却是别样诗意……
本以为江南尽是缠绵悱恻,尽是婉转悠长,尽是氤氲诗意。却忽然在梁弄找到了男儿豪情,发现了壮志凌云,发现了这本不属于江南的别样诗意:一条玉带降瑶台,山谷中开奔泄来。日夜吼声惊八极,恍如仙圣自回天。曾经固执的认为北人才有兄弟豪情,杯酒人生,今天才发现南人亦有他的狂放不羁,飘逸壮志。真正受教于这不羁的别样诗意。
读过李清照的婉约,品过杜牧的沧桑,玩过李白的浪漫。却独独想不到江南会有如此“土气”的豪情,会有如此别样的情感。
惊于姜夔的豪情,服于辛弃疾的军令,赏识王维的田园。却也受不住梁弄诗社别样诗意的引诱,迷恋游走于形色的诗人。
别样的江南亦有江南的诗意,沉醉亦迷恋,江南之行,成长之屡。
(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 魏荣璐/文) www.dxs56.com
文韵梁弄
早上,吹着凉凉的风,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轻松地迎来新的曙光。
走在街上,前面是鲜艳的队旗,旁边是路人的对我们赞赏的目光。沿路来到滨溪公园。沿着路是二十四块诗碑,狂草,小篆,行书,不同的字体在石碑上刻录下不同的诗词。河边垂柳依依,老人们在公园小亭子里聊着天。小镇生活是如此惬意。
来到镇上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外的一条长廊上有着很多诗词。“四明山杂咏”,“梁弄吟稿”等。随处可见诗词。好一个“中华诗词之乡”,仿佛整个镇都充满着淡淡的墨香。
在回来的路上,一条具有传统的古街映入我们的眼帘。仿明清碑坊,花岗岩堆砌而成的碑门,走在这街上,又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
虽然我住在梁弄,但是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得我对梁弄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家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文韵梁弄,不虚在此住一生。
(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 张立华/文) www.dxs56.com
诗词绕梁,书香浓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浙江的诗词文化,历来在我国的文学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梁弄的梁弄诗社在诗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今天活动的目的地,就是这里。
在去梁弄诗社的路上,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当地的老人家。他们回忆着梁弄的典故和当年的故事,感慨万千,对我们娓娓道来。这些珍贵的采访资料,对我们的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很多调研问题有了较为细致的调查方向。总的来说,这次路边采访无疑是成功的。
接下来,我们到了梁弄诗社的所在地,也是中共梁弄镇委党校的所在地:文化广场。进门之前,两边宣传栏就展现出一股浓浓的书香,宣传栏展示出大量的原创诗词,队员们驻足良久,很有作诗一首、激扬文字的冲动。进门之后,广场两边的雕塑也以书本为原型,尽显作者们的创意。
参观了梁弄诗社之后,四明湖的景色也随即印入眼底。正是:
烟雨红尘烟雨楼,遥山隐处黛玉踪。
轻点涟漪倚亭处,水墨梁弄诗词中。
如此美景,无怪乎历代文人墨客皆聚于此,留下了许多与文化有关的故事。
一天的行程结束,我再次领略到了中国风的独特魅力。“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 赵宇/文) www.dxs56.com
水墨·诗韵梁弄
淡墨色的阴云如初,覆盖了整个梁弄的上空。我们一行人趁着凉爽的天气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梁弄的清晨安静而忙碌。一条街上,人来人往,偶尔还会慢慢悠悠地路过几辆小车。梁弄的早上最忙碌的店铺应该是早餐店了。店主不用吆喝,便自会有人前来询问:“今天的豆浆还有没有啊?肉包先给我来两个吧`````”一路听来,最频繁的词汇就是“豆腐脑、包子”。后来去尝尝,味道确实美味。豆腐脑白皙香滑,配上特殊的配料及酱油很是爽口。肉包子的馅更是别有风味。虽然同是肉,但是却比我以前所吃过的包子多了一种香味,细细品味,仿若茴香的感觉。
吃完早餐,继续赶路。今天的主题是梁弄的诗词文化。梁弄,据资料所言,乃中国的诗词之乡,文化韵味浓郁,文人辈出。沿着大街,蜿蜒曲折,一路走去,我们发现不断有各色的书店映入眼帘:贵妃书屋、浙东韬奋书店、席书书店、三味书屋……就连立在大街尽头的碑坊也极具韵味。花岗岩的石柱耸立在街道两侧,中间,横接着一块石碑:正蒙街。碑坊上的雕纹十分讲究,精致的雕花托起了腾云的青龙,咋一看,彷如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
过了这条街的尽头,是一座石桥。这是一座现代的桥,钢筋水泥的质地牢固而坚硬。许是因为下面是一条温柔的小溪,不会发生洪涝,所以桥的构造不是石拱桥的类型,而是笔直如线,
直达彼岸。小溪涓涓而流,遇到地势阶梯便会垂直而下,犹如瀑布般。水中除了野生的杂草,光滑的卵石,还有一群块状分布的水鸭。水鸭很是生机勃勃,有些并肩漫游,有些一头扎进水中玩水底游戏,有些还会不时地用嘴轻点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虽然早已过了春季,但是这时的脑袋里却还是不由得浮现了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到达彼岸,那是一条公园式的街道:草坪,石子路,长亭,石碑,还有卧廊。这里零散分布着24块石碑,每一块石碑都有自己的内容,但一律都是诗词,而且字体皆为古字,很难看懂。其中唯有一首方能看懂前半部分:闻说潺溪涧,当年隐白君。中绩千年雪,平兮万壑云。长亭立于草坪之间,几乎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亭子,均为廊道所连。亭子皆为红木建筑,而且四角高跷,远处看来仿若鸟瞰。每一个亭子都有自己的一个题名,而且木柱上还会有一些文人过客留下来的诗词歌赋。在一座“望霞亭”中,我们看见很多老人在一起群聚闲聊。前去询问,却发现这些都是邻村的老人,而非梁弄本地的。但是因为梁弄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老人们都愿意聚在梁弄的这块休闲地,清心愉悦地游赏清晨黄昏。再环视一下,又发现在远处卧廊上依卧着一个看书的老人。老人一个人,很安静,似乎没有半点杂念,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书香世界里。我们几个人又一起赶去老人跟前,向其讨教一些有关梁弄的诗词文化。闲聊数句,我们得知梁弄的诗词文化社就在不远处。循着老人的指引,我们很快便到了那里。游览,调查,聆听讲解,一路下来,我们对这里的诗词历史有了不少的了解。诗词文化之乡果如其名,文人骚客历代涌现,像梅福,陈翰林,孙子秀等。这些不仅文采洋溢,满腹才华,而且不少还是为世人流传吟颂的清官、英雄。后来我们在大门右侧发现一块宣传栏,也是关于梁弄的诗词,不过里面呈现的都是现在人的一些诗词成就,包括作家,甚至学生。就如里面有一首906班汪桑桑所作的,极具天真的童趣:
《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相关文章:
- 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 2014年大学生大四毕业实习报告
- › 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 大学生大三通用实习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生大学生走进余姚梁弄调研服务团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