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07-22 00:55:55] 来源:http://www.dxs56.com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阅读:8410次
(四)成本管理划小核算单位,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单位,编制责任预算,组织责任核算,实施责任目标成本控制,提供业绩报告,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但实践中责任会计的职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据有的同志调查,一般的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多数大中型企业设置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但是在对“责任中心运用的效果”调查中回答“较好”的占30%,“不太好”占40%,“比较差”占30%。 可见,在很多企业,责任成本制度形同虚设。
实践中责任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与理论界在开展责任成本会计存在分歧是有一定关系的。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责任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能否结合。一种意见认为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有七个不同点,即:(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2)核算原则不同;(3)核算目的不同; (4)成本资料汇集方式不同;(5)成本计算价格不同;(6)成本差异反映形式不同;(7)成本核算内容不同。所以主张建立互不联系的两套核算体制,实行“双轨制”的核算形式。另一种意见认为,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必须结合。这样核算一套人马一套账,不重复劳动,数据统一,核算质量有保证,同时能够提供两种信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我们认为,第一,对于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品种少、产品结构简单、工艺过程不复杂的企业能够结合的尽量结合;第二,对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应进行改革,为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必须明确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相结合,通常班组结合尚有困难,只要推行班组经济核算就已足够。总之,处理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核算关系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归纳起来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计算责任成本为主,计算产品成本为辅。其基本做法是:每个成本责任单位除计算可控的实际成本外,还要计算实际产量所需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各成本责任单位将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层层汇总,最后将差异转给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将差异全部由当期完工产品负担。为计算各种产品实际成本,可将差异按其标准成本进行分配。这种模式适用于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费用比重
www.dxs56.com
较大的企业。
模式二,计算两类成本。责任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式一样,产品成本只进行一级核算,由财会部门负责。凡是能按产品计入的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在产品按标准成本计算,期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期费用之和减去期末在产品成本,就求得完工产品成本。
模式三,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半结合。各成本责任单位除了计算本身责任成本和成本差异外,还要将成本差异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不能直接计入的可由成本责任单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或是转给财会部门。财会部门负责计算各种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按产品汇总各成本责任单位转来的差异,不分品种的差异按完工产品标准成本进行分配,将各种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加上各成本责任单位转来的差异以及财会部门分配的差异,就可求得各种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适应于产品品种不多的企业。
模式四,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完全结合。成本责任单位核算各种产品可控制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各种产品的可控制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总和也就是成本责任单位的标准责任成本和成本差异。将各种产品的可控制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上报厂部财会部门,由厂部根据各成本责任单位报来的各种产品标准成本和各项成本差异,以及财务部门掌握的应由各产品负担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调整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三、成本管理改革的展望
(一)宏观成本管理必须为微观成本管理创造条件目前宏观管理调控不力,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所以,国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和经济杠杆运用时,首先考虑成本最优化;其次,要按合理补偿的原则,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再次,国家应健全法制,实施企业破产制度,不能将濒临破产企业以行政命令并到效益好的企业,以避免拖垮好企业,从而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国家应从企业利益出发,为企业创造条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市场组建集团公司,使之逐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总之,只有从宏观决策机制导向入手,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
(二)微观成本管理深化改革的重点
1.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首先,领导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学习邯钢经验,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其次,在公司中配备必要的有能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是顺利开展成本工作,发挥成本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强烈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不仅要懂得成本会计,还应熟悉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外,提高其他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素质,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增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结合起来,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www.dxs56.com
2.成本管理手段要现代化。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在手工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节省了核算时间,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从简单的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成本预测、日常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上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成本核算工作更细致、更全面,满足了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不断提高的要求。
3.完善事前成本管理,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成本管理深化改革,必须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谋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从而使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
4.总结和完善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全盘否定,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成本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只要能够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都应视为为现代成本管理。如50年代的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内容,至今仍不失为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 上一篇:强强并购:中国企业并购新趋势
《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相关文章:
- 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 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